马斯克一句“美国基本没救了”,像一颗炸雷般在全球舆论场引爆。 这位曾经的美国政府“效率部长”,为何会发出如此悲观的论断? 看看最近中美之间发生的几件事就明白了:中国连续减持美债至2009年以来最低水平,美国大豆在仓库里堆积如山却等不来中国买家,连英伟达的高端芯片也被中国企业冷落。 这些事件看似独立,却共同描绘出全球经济格局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。 美国依然强大,但这些迹象表明,它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。
中国对美国国债的减持已经持续了三年多。 2025年7月,中国再次减持257亿美元美债,持仓规模降至7307亿美元,创下2009年以来新低。 从2022年4月起,中国的美债持仓就一直低于1万亿美元,整体呈现减持趋势。 2022年、2023年和2024年,中国分别减持了1732亿、508亿和573亿美元美国国债。
这种减持背后是中国对美国债务问题的深切担忧。 美国联邦债务总额在2025年4月已经达到36.2万亿美元,占GDP的123%,远远超出国际公认的60%安全线。 2025财年美国到期债务达9.3万亿美元,占总债务的三分之一,利息支出预计将增至9520亿美元。 美国财政部每年甚至向没有社会安全号码的个人发放超过1000亿美元的福利金,马斯克揭露其中大约一半可能属于欺诈。
中国减持美债也是一种战略调整。 通过减少美元资产占比,中国正在构建“黄金+本币+多元化资产”的新储备体系。 2024年中国央行黄金储备增加了182吨,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交易额突破120万亿元。 这种多元化布局有助于降低金融风险,提高国家金融稳定性和自主性。
芯片领域的情况同样令人关注。 阿里巴巴、腾讯等中国科技巨头已经开始减少采购英伟达的高端芯片。 这一转变源于美国近年来对华实施的一系列芯片出口限制措施,包括禁售高端GPU和卡断EDA软件的使用。
这些限制反而刺激了中国企业的自主研发。 华为昇腾、寒武纪等国产芯片虽然在绝对性能上可能仍与英伟达产品有差距,但已经能够满足云计算等应用的需求。 中国企业同时也在寻找替代供应商,欧洲和东南亚的芯片制造商获得了更多机会,从而使供应链更加多元化。
大豆贸易的变化更是直接冲击了美国的农业心脏地带。 2025年,中国宣布暂停采购美国大豆,这对美国农场主造成了沉重打击。 北达科他州70%的大豆原本出口到中国,如今这些大豆只能堆积在仓库中。 2025年1-7月,美国对华大豆出口仅300万吨,同比暴跌88%,创下20年新低。
中国已经将采购转向巴西等国家。 2024年,中国从巴西进口了7465万吨大豆,占中国大豆总进口量的70%以上。 2025年4月,中国浙江舟山港甚至创下历史记录,单月卸载了70万吨巴西大豆。 同时中国也在提高自身的大豆产量,2024年中国大豆产量达到2065.24万吨,连续三年保持在2000万吨以上。
价格因素是这一转变的重要原因。2025年2月,巴西大豆每吨价格为420美元,比美国大豆低30美元。 到2025年3月,中国将美国大豆关税从3%提升至97%,导致美国大豆完税成本比巴西高出531元/吨。 中国还与阿根廷、巴西等国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,推动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使用。
马斯克对美国政府“无可救药”的评价,源于他亲身体验到的美国政治低效。 作为曾经的政府效率部部长,他目睹了美国官僚系统的运作方式。 基建法案拖延12年未决,导致特斯拉超级工厂配套电网建设滞后;《芯片法案》补贴细则迟迟不能落地。 马斯克旗下的Neuralink遭遇FDA审批困局,而同期竞品却获得快速通道。
美国政治极化现象也十分严重。 共和党和民主党在预算问题上不断扯皮,但最终都会提高债务上限,因为谁都不敢承担政府停摆的后果。 政客们为了短期选票,靠举债满足选民和利益集团的需求,留下的却是长期的财政困境。 美国国防部财务管理系统更是一个“黑洞”,自2018年首次接受审计以来,五角大楼连续7年未能通过审计。
这些现象共同描绘出美国面临的系统性挑战。 中国通过市场选择和战略调整,正在减少对美国的依赖。 减持美债、芯片自主、大豆采购多元化,这些都是基于经济理性和国家利益的决策。美国如果继续坚持封闭和强硬的政策,可能会面临更多的困难。 马斯克的警告不仅是对美国政府的批评,也是对当前国际形势变化的敏锐观察。
#热问计划#
诚利和配资-股市杠杆软件-配资股服务-免费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